香港数码港:已推出稳定币及数字资产试点项目

2025-09-15
来源:网络

9 月 15 日,2025 数码娱乐领袖论坛(Digital Entertainment Leadership Forum,简称 DELF)上,数码港行政总裁郑松岩博士表示,随着香港稳定币条例 8 月 1 日生效,数码港已汇集近 290 家区块链、智能合约、数据审计及网络安全等领域科技企业,形成覆盖内地、香港及海外的数字资产技术支持网络,为稳定币及 RWA(实物资产代币化)业务提供全链条技术支撑。


为平衡监管与市场活力,数码港推出稳定币及数字资产试点项目,从 200 余份申请中筛选 9 个跨行业案例(涵盖金融、物流、医疗等),通过端到端场景验证(包括发行、零售、反洗钱等环节),打造可复制的行业模板,并向政府提供技术难点与监管参考。


郑松岩强调,该试点旨在探索「监管沙盒」模式,既防范风险又推动创新,助力香港成为数字资产技术枢纽。目前,数码港已吸引美国数据审计公司、浙江大学区块链团队及内地虚拟货币追踪企业等入驻,未来将持续协同政府构建健康生态,推动香港在 Web3 领域的全球竞争力。


解读:


香港数码港的试点项目是香港成为数字资产技术枢纽战略中的关键一步,其核心价值在于将监管框架与市场实践进行了有效对接。从稳定币条例生效到具体案例筛选,整个过程体现了“监管沙盒”的精髓:既通过端到端的场景验证(发行、零售、反洗钱等)来测试技术可行性,又为监管机构提供了实际数据参考,从而避免了一刀切的政策风险。

这种模式的成功依赖于生态聚合能力。数码港汇聚了近290家区块链、数据审计及网络安全企业,形成技术支持网络,这不仅降低了单一企业的合规成本,也为跨行业协作(如金融、物流、医疗)提供了基础。筛选9个案例从200份申请中脱颖而出,说明市场对合规路径的需求强烈,但门槛较高,符合香港“高质量试点”的监管思路。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的稳定币监管强调“发行端集中化”,这与欧美路径形成对比——香港首批牌照数量个位数,而欧盟已有超50家机构获批。这种差异反映了香港更注重风险控制与系统稳定性,尤其在清算、托管等基础设施未完全成熟时,审慎扩张是合理的。此外,试点中涉及RWA(实物资产代币化)的案例,与香港推动离岸人民币稳定币的战略方向一致,本质上是在为人民币国际化探索新路径。

相关文章中提到肖风“冷思考”的观点,值得延伸:稳定币的热潮不能脱离金融本质。它不仅是技术产品,更是信用与流动性的载体。香港试点通过反洗钱等环节设计,正是在试图平衡创新与金融安全。未来挑战在于如何将试点经验转化为可规模化的监管标准,同时避免过度监管抑制市场活力。最终,香港能否成为数字资产中心,取决于其能否持续吸引全球参与者,并构建起与传统金融无缝衔接的生态。


阅读1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