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22 日,汇丰控股已启动代币化存款服务,以支持其企业客户安全地跨境转帐。根据 9 月 22 日发布的声明,这家英国银行本月通过区块链技术完成香港和新加坡之间的首笔跨境美元交易。
汇丰称,这笔跨境交易建立在其现有境内支付产品的基础之上,该产品今年早些时候在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先推出,之后扩展至英国和卢森堡,以支持包括英镑和欧元在内的其他货币。
汇丰控股启动跨境代币化存款服务,本质上是传统金融机构对区块链技术在支付结算领域的一次深度整合与创新实践。这并非简单的技术试验,而是全球银行业在数字化浪潮中主动寻求基础设施升级的战略举措。
从技术层面看,代币化存款的核心是将传统存款权益以数字代币形式表征,并通过区块链网络实现瞬时清算与跨域流转。汇丰选择以美元作为首发跨境交易币种,直指当前全球贸易结算体系的痛点——代理行模式下的多层清算、高成本与延迟结算。区块链的引入实际上构建了一条“合规链上走廊”,在保持银行端合规管控的前提下,大幅提升资金流动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汇丰的布局具有明显的阶梯性:先在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开展境内代币化支付验证,再扩展至英美欧的跨境场景,这种由内而外、由单币种到多币种的推进策略,反映出银行对监管合规的谨慎态度与技术可行性的逐步验证。这与Visa此前与汇丰恒生测试数码港元代币化存款的逻辑一脉相承——机构间B2B支付成为优先落地的场景,因其对效率提升需求迫切且合规框架相对清晰。
这一动向需置于更宏大的背景中理解:2025年全球稳定币及代币化监管框架加速明朗(如美国通过《GENIUS法案》),传统金融机构如花旗、摩根大通纷纷涉足稳定币业务,标志着市场从“加密原生稳定币”向“机构级代币化货币”的范式转移。汇丰的代币化存款虽与稳定币在技术形态上相似,但其本质是传统存款的链上映射,受现有银行监管体系约束,与USDT等离岸稳定币在发行机制、储备托管和合规属性上存在根本差异。
未来竞争焦点将集中在两个维度:一是在跨境支付赛道,银行系代币化存款与合规稳定币(如Circle的USDC)可能形成既竞争又互补的格局——前者依托现有银行客户网络与信用背书,后者则更具开放性与可编程性;二是代币化技术将从支付延伸至更广泛的资产领域(如债券、基金),形成“代币化存款-代币化资产”的闭环金融生态。汇丰此举正是为抢占这一未来基础设施高地做准备。
最终,银行服务的核心逻辑并未改变,但技术栈的迁移将不可逆地重塑金融市场的运作效率与业务边界。跨境代币化存款只是起点,而非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