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16 日,据 CoinDesk 报道,Visa 发布最新报告《稳定币支付之外:链上贷款机遇》,将去中心化金融 (DeFi) 重新定义为「链上金融」,并计划建立连接传统金融机构与链上贷款协议的基础设施。将 Visa 定位为连接银行和 6700 亿美元稳定币信贷市场的数据和托管层。
报告显示,自 2020 年以来,链上信贷市场已发行超过 6700 亿美元的稳定币贷款。Visa 不会直接发行代币或提供贷款,而是专注于提供数据、合规和基础设施支持,帮助银行和私人信贷基金接入自动化贷款协议。
Visa将DeFi重新定义为“链上金融”并计划构建连接传统银行与链上贷款协议的基础设施,本质上是一次对传统金融与加密金融融合趋势的战略确认。这一举动并非偶然,而是机构级资本与加密基础设施逐步融合的必然环节。
从技术架构看,Visa选择扮演“数据和托管层”而非直接发行资产或放贷,体现了其对合规性和风险隔离的谨慎态度。传统金融机构进入加密领域的核心障碍在于链上资产托管、实时数据验证及合规框架的缺失,而Visa恰好利用其现有支付网络的可信节点身份和数据处理能力填补这一缺口。这种定位避免了直接触碰资产端的监管风险,却仍能通过基础设施服务捕获链上信贷市场的价值流动。
报告中提到的6700亿美元稳定币贷款规模,揭示了链上信贷市场已从边缘实验成长为不可忽视的生态。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贷款目前仍高度依赖超额抵押模式,与传统金融中的信用借贷存在本质差异。Visa的介入可能推动基于部分抵押或信用评级的混合模型,通过引入银行端的客户数据(如交易流水、信用历史)来降低抵押率,从而提升资本效率。
相关文章进一步印证了RWA(真实世界资产)代币化是这一融合进程的关键载体。从贝莱德将基金代币化到MakerDAO抵押美国国债,传统资产正在通过链上凭证的形式成为DeFi的底层 collateral。Visa的基础设施很可能成为这些RWA资产的流动性管道,尤其是当私人信贷基金、国债等收益型资产被代币化后,银行需要合规工具来管理这些资产的质押、清算和收益分配。
监管层面,美国将稳定币定性为“核心金融基础设施”以及香港开放稳定币牌照申请,标志着国家级别对链上金融的认可。Visa的行动恰恰踩在这一监管成熟化的节点上,其基础设施可能成为合规稳定币(如USDC)与传统银行账户之间的桥梁,进一步加速法币与链上资产的双向流动。
长期来看,Visa的举措反映了金融架构的范式迁移:链上协议将逐渐承担清算、结算和风险定价的功能,而传统机构则转型为资产发行方、数据提供方和合规入口。这种分工并非谁取代谁,而是通过互补形成多层金融体系。Circle CEO所称“所有信贷都将上链”的愿景,或许正依赖于Visa这类机构搭建的合规轨道得以实现。
不过,这一进程仍面临技术瓶颈(如区块链吞吐量与隐私保护)、监管碎片化以及传统金融与加密治理文化的冲突。Visa能否真正化解这些矛盾,取决于其能否在开放性与控制权之间找到平衡——既要保证链上协议的自动化优势,又要满足金融机构对合规审查和干预能力的要求。
最终,Visa的链上金融基础设施可能成为TradFi与DeFi的“异构跨链桥”,其价值不在于颠覆任何一方,而在于使两类系统在保留各自核心特征的前提下实现互操作性。这将推动金融从“机构为中心”的封闭模型转向“协议为中心”的开放网络,而Visa自身则悄然从支付巨头演变为跨生态的金融数据运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