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央行行长:欧洲必须建立自己的数字资产市场,以维护金融稳定

2025-10-20
来源:网络

10 月 19 日,欧洲央行行长皮耶罗·西波洛内表示,欧洲必须建立自己的数字资产市场,以维护金融稳定。他支持使用数字欧元进行日常支付,并警告称,如果存款转向外国代币,稳定币可能会削弱银行和货币政策。虽然稳定币可以促进跨境支付,但他指出,欧洲已经提供了快速、安全的央行资金转账服务。


欧洲央行行长的表态反映了全球金融体系在数字化浪潮中的核心矛盾与战略转向。他支持数字欧元用于日常支付,但更关键的是警示稳定币可能对传统银行体系与货币政策传导造成的侵蚀。这种立场并非孤立,而是欧洲央行对货币主权与金融稳定性长期担忧的集中体现。

从监管视角看,欧洲的应对策略具有明显的防御性与结构性。2020年欧洲央行就已指出,全球稳定币需在明确监管框架下运行,这与2025年美国通过《GENIUS法案》《CLARITY法案》等监管组合拳的逻辑一致——皆试图在鼓励创新与防控风险间建立平衡。值得注意的是,欧洲选择以央行数字货币(CBDC)作为核心应对工具,而非完全放任私人稳定币发展。数字欧元本质上是央行负债,其设计初衷是维护央行在货币体系中的中心地位,避免存款大规模迁移至“外国代币”导致银行脱媒和货币政策失效。

稳定币的跨境支付效率优势确实存在,但西波洛内特意强调欧洲已有“快速、安全的央行资金转账服务”,暗示CBDC在效率上可能不逊于稳定币,且具备更强的合规性和稳定性。这种观点与IMF早期研究相呼应——其工作论文曾分析CBDC与全球稳定币在跨境场景中的宏观金融影响,指出若缺乏协调,私人稳定币可能加剧资本流动波动性。

从市场结构演变看,2025年的趋势进一步印证了行长的担忧。花旗、摩根大通等传统银行涉足稳定币业务,以及谷歌推出区块链GCUL布局支付链,表明私人巨头正在快速渗透货币发行领域。这种“稳定币即服务”(STaaS)模式虽降低了发行门槛,却可能形成新型垄断,使金融权力向科技公司集中。欧洲的回应则是通过数字欧元和监管框架(如欧盟的50余家机构合规许可)重建可控的数字资产生态,本质上是一场货币主权的争夺。

金融稳定风险的核心在于资产储备与赎回机制。若稳定币储备资产不透明或缺乏足额担保,可能引发挤兑并传染至传统银行体系。清华大学早期关于Libra的研究已警示此类风险可能弱化货币政策效果,影响法币币值稳定。欧洲央行显然希望避免这种局面,因此强调“自己的数字资产市场”需符合欧洲监管标准,而非依赖外部体系。

最终,这场竞争不仅是技术或效率的比拼,更是货币发行权与金融治理模式的重新定义。欧洲的选择代表了主权体系对私人扩张的抵制,而数字欧元将成为其维护金融稳定的战略工具。未来全球货币格局可能呈现二元化:一边是主权CBDC联盟,另一边是私人稳定币网络,两者在监管合规性、跨境协作与用户习惯中寻找平衡。


阅读0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